根据最近三年国自然形式审查结果公布时间、同行评议(函审)开始时间,预计2024年国自然形式审查即将公布,同行评议也马上要开始。
年度 | 形审结果公布 | 函审开始 | 函审结束 |
2021年 | 4月23日(周五) | 4月29日 | 5月25日 |
2022年 | 4月27日(周三) | 4月27日 | 5月23日 |
2023年 | 4月28日(周五) | 4月27日 | 5月22日 |
从上表可以看出,函审开始时间有可能与形式审查结果公布时间同步或者早一天或晚6天,函审结束时间大约在5月23日左右。
那么,怎么提前知道自己国自然形式审查没有出问题呢?
(1)单位有没有收到调查函?据了解,最近有人收到了国自然向单位发的调查函。主要调查同一份申请书改变项目负责人申请事宜,涉及学术不端(抄袭他人)、重复申请(自我抄袭)。这类标书是通过国自然的查重系统锁定嫌疑人,再通过单位调查函,本人回应来确定形式审查结果。
(2)个人有没有收到国自然的形式审查结果确认电话?对于形式审查异常的申请人,国自然会在公布结果前打电话向当事人确认。比如有的申请者写错了学历,国自然会打电话向当事人确认,再公布形式审查结果。
(3)国自然项目申请书有没有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或申请书工厂代写?如果有这种情况,有可能国自然会有工具识别,但是识别出来的结果会找当事人确认。
如果没有接到国自然电话、单位没有接到国自然关于本人申请书的调查函,那么基本上就可以进入函审环节了。那么,函审会送到谁手中呢?
这由人工智能说了算,也就是函审是根据申请人在申请书中写的关键词来由人工智能选定专家,然后会在形式审查公布时间左右向同行评议专家发邮件确认。
同行评议专家收到的邮件,上来会先向专家说明今年同行评议的是什么项目类型(青年、面上、地区),有多少项(15-20项,估计2024年会比较多),资助力度(青年基金30万,面上项目金额与学部有关)。
同行评议专家评审的要点每年会略有变化,但是,主要与下面内容有关:
(1)申请书所投代码是不是属于资助领域?由于2023年国自然形式审查,有不少人因为所投代码不符,申请书直接死亡。各单位在申请阶段,使劲宣传各领域排除的资助范围。这有可能会引导函审专家在同行评议阶段特别关注资助领域这个事情。
比如宏观管理与政策(G04)项目指南有一段黑体字“该领域不资助某类疾病的病理、临床与护理等研究,相关项目申请请选择医学科学部下属相关申请代码”,这句话怎么理解?将直接决定有些标书的命运。
(2)研究属性选的是不是合适?申请书内容是不是属于自由探索类、目标导向类,这个相对容易判断,直接决定了标书生死。
(3)重复申请是不是存在?这个主要通过看申请人简历,甚至查申请人网上简历,代表作、工作基础与申请书内容的区分度来判断。
(4)申请书的创意怎么样?这主要看摘要、立项依据。如果故事讲得比较好,创意清楚明白,资助概率会大大提升。
(5)申请书的学术贡献怎么样?比如管理科学部在评议中要求“要弱化论文导向,强调对理论方法的创新与贡献,和对实践的指导与支撑”。但是,其他学部不一定是这种导向。
(6)申请书写作的规范性怎么样?主要是研究方案,要看设计是不是科学,能不能回答创意的问题。
(7)申请人的性别、年龄怎么样?同等情况下,申请人为女性会优先给予资助,青年基金接近结束年限,也有可能获得函审专家的同情分。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仅供参考。祝大家国自然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