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服务
Experimental service
动物实验

代谢类疾病——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HIRI)模型是研究肝脏手术、移植或休克等情况下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常用实验方法。以下是构建该模型的常见方法及关键注意事项:

一、常用建模方法

1. 部分肝缺血模型(选择性肝门阻断)

  • ●适用场景:模拟肝叶或段缺血(如肝切除术中的Pringle手法)。

  • ●步骤

  •        1.麻醉动物(大鼠/小鼠常用)。

  •        2.腹正中切口暴露肝门,分离肝动脉、门静脉和胆管。

  •        3.用无创血管夹阻断左/中叶肝蒂(通常70%肝缺血),避免全肝缺血引起的全身衰竭。

  •        4.缺血一定时间(通常30-90分钟)后移除血管夹,恢复血流。

  •        5.再灌注后观察数小时至数天,取材检测。

2. 全肝缺血模型

  • 特点:需建立门静脉-体静脉分流(避免肠道淤血),技术难度较高,常用于移植研究。

  • 步骤

  •         1.通过插管将门静脉血流分流至下腔静脉。

  •         2.阻断肝动脉和门静脉,造成全肝缺血。

  •         3.再灌注时移除阻断并关闭分流。

3. 原位肝移植模型

  • 应用:研究移植后的再灌注损伤。

  • 关键点:供肝冷保存后植入受体,再灌注时触发损伤。

二、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动物选择

    •        1.大鼠(SD或Wistar)最常用,小鼠适用于基因修饰研究。

    •        2.需匹配年龄、体重(大鼠通常250-300g)。

      缺血时间控制

    •        1.部分缺血:30-60分钟可致中度损伤,>90分钟可能导致不可逆坏死。

    •        2.全肝缺血:通常≤30分钟(啮齿类动物耐受差)。

      再灌注时间

    •        1.早期损伤(6-24小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

    •        2.晚期损伤(24-72小时):细胞凋亡/坏死高峰。

      监测指标

    •        1. 血清学:ALT/AST(肝酶)、LDH、炎症因子(TNF-α, IL-6)。

    •        2.组织学:HE染色(坏死面积)、TUNEL(凋亡)、免疫组化(中性粒细胞浸润)。

    •        3.氧化应激:MDA(脂质过氧化)、SOD/GSH(抗氧化能力)。

    •        4.分子机制:Western blot(如HMGB1、NF-κB通路)。

      避免并发症

    •         1.体温维持(37℃垫板),防止低温影响结果。

    •         2.术中补液(生理盐水),减少休克风险。

    •         3.严格无菌操作,降低感染干扰。

三、模型优化与验证

  •        假手术组:仅开腹不阻断血管,排除手术创伤影响。

  •        预实验:确定最佳缺血/再灌注时间(因动物品系、实验室条件差异)。

  •        动态观察:再灌注后多时间点取材,捕捉损伤动态变化。

四、局限性

  •        种属差异:啮齿类与人类肝脏对缺血的响应不同。

  •        临床转化:需结合大动物(如猪)模型验证。

五、参考文献方向

  • 经典文献

    • Jaeschke H, et al. Mechanisms of Liver Injury. J Hepatol (2012).

    • Zhai Y, et al.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sAnn Surg (2019).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咨询电话: 400-6988-095

 

立即咨询

400-698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