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一篇基础研究SCI的最小工作量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4-14 浏览次数:221

     最小工作量的需求来源于医生做科研时既经费局促又精力不足的窘境,那些没有钱的,索性都去发META和临床研究的文章了,怕就怕手上有那么一个鸡肋般的小课题,不做吧不好交差,做吧,明知是坑还要往下跳,内心极为煎熬。


      久病难愈之下,心说赶紧整一篇SCI结题算了。如此一个无奈的要求,居然群众基础广泛,逐渐演化成了最小代价发文章的世俗之风。


      常规套路是细胞加上动物模型的实验,我只做细胞行不行?有多株细胞情况下,需要2株以上细胞验证,我只做一株细胞能不能凑合?功能基因研究需要过表达和沉默正反双向操作,我是不是可以省掉一半?带着最小代价的思维,实质是在不断试探文章评审的底线,用最少的Results换取Paper接收大吉,Editor发发慈悲,放我过关可好?


      正可谓,思路决定出路。发文章讲究性价比的话,估计过三分都是一件人品爆发的事。想追求学术之真善美,告别低分灌水,那么首先需要改变的便是做科研计算投入产出比的错误逻辑。前阵子去美国的时候朋友跟我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崇尚适度浪费促进社会进步,琢磨一下确有一定道理,而基础科研就是这么一个败家玩意,属于为了进步制造的浪费。


      一篇10分的文章,你从文章的Fig里看到的工作量,不及在补充材料里面的,Fig加上补充材料的数据乐观估计只占课题全部工作量的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二在探索中被消无声息地耗费掉了,这才是基础科研真实的一面。所以说一生之中最好的科研学习时光在PhD期间,毕业之后除非做博后,否则一上临床怎能经得起如此时间的浪费?这种用青春换Paper的伟业只有交给年轻人来成就,没有孩子,甚至没有对象方可放肆一搏,一过三十五岁明显力不从心,从+心=怂。


      能用标本,不碰细胞。酸菜发现用临床样本检测某一个指标,并且结合病理、预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套路文章,高的也可灌到5分多,不需要做细胞、动物模型上的基础实验。5分与1分的区别在于对临床资料各种分层分析的结果,以及获得有意义的结论。这一类研究,核心数据是三表一图:1)基线表;2)单因素表;3)多因素表;4)ROC曲线或者生存曲线图。(两周内放出专题课程,扫文末二维码找酸谈助理预约)


      有了细胞,放弃动物。节约实验预算和数据量的第二条策略是不做动物实验,对于低分的杂志而言,审稿人并不强制要求有in vitro结果必须在in vivo中验证,因此这一步也算是有空子可以钻。什么?投稿后reviewer要求你补动物实验?如果你铁了心不想做,那就换杂志再投,缺失动物实验数据实践中是可以发表的。


      只做表型,绕开机制。细胞加药不加药,过表达或者干扰某个基因,然后看一看表型的变化,检测几个Biomarker,接下来就该探索分子机制了。打住,机制是一个黑洞,非苦功者不能驾驭。转录调控,翻译后修饰,非编码RNA交互网络,沾上一个就飞黄腾达,背后却是深不见底的时间精力投入。如果审稿人对机制感兴趣,做几个通路蛋白的Western聊表诚意吧,再多真没有了。


      看到题目满心欢喜点进来的同学,我总不至于让你们失望而归吧?上面二十四字真言自己再深入体会一下。我要跟那些不屑于沦落制造学术垃圾的朋友们说,想发好文章,反过来要求自己就对了。做完标本,还有细胞;有了细胞,别忘动物;表型在前,机制深入。道理是相通的,为善还是作恶皆在人心。

      一篇基础SCI的最小公约数是什么?科研情怀要有,面对现实也得暂时低头。当你的实验数据像私房钱那么珍贵的时候,我觉得有三句话二十四字口诀是需要重点领悟的:能用标本,不碰细胞;有了细胞,放弃动物;只做表型,绕开机制。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推荐新闻

400-698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