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模型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个性化治疗策略开发。以下是当前肝癌模型的主要类型及其研究进展:
●特点:操作简便,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但无法模拟肿瘤微环境。
●应用:常用于初步药效评估,如Huh-7、HepG2等肝癌细胞系。
●技术突破:
○患者来源类器官(PDOs):保留肿瘤异质性,可用于个性化药物敏感性测试。
○优化培养方法:如低吸附培养结合Matrigel包埋,加速类器官形成并提高稳定性。
●应用:
○模拟肝癌微环境,研究侵袭、转移及耐药机制。
○在AI辅助药物靶标发现中用于验证(如GPR160靶点的抑瘤效果验证)。
●ProliHHs(增殖型人肝细胞):
○通过特殊培养基(HM/EHM)诱导原代肝细胞长期扩增,结合CRISPR基因编辑,适用于疾病建模和基因治疗研究。
○可进行3D培养,提升功能成熟度,模拟代谢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细胞系来源异种移植(CDX):如Hep3B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用于药效评估。
●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DX):保留肿瘤组织学特征,用于个体化治疗研究。
通过CRISPR或转基因技术构建特定基因突变(如TP53、MYC),模拟肝癌发生发展。
脾内移植ProliHHs至FRG小鼠,验证细胞治疗潜力。
●CAIPS预后模型:基于10种机器学习算法,整合转录组、基因组数据,预测肝癌患者生存及治疗响应(如TACE、免疫治疗敏感性)。
●放射组学模型:结合CT/MRI影像特征与深度学习,预测消融后残留病灶或免疫治疗疗效。
●“元生”(OriGene)系统:
○通过多组学分析锁定新靶点(如GPR160),并在类器官模型中验证其“直接杀伤+免疫调节”双重机制。
○优化靶标筛选流程,提升肝癌精准治疗策略的开发效率。
●耐药机制模型:
○ROS-OGT-FOXK2-SLC7A11轴:揭示肝癌细胞通过O-GlcNAc糖基化修饰抵抗放化疗的机制,为靶向铁死亡提供新策略。
●免疫治疗响应模型:
○CS2亚型(免疫热表型):对PD-1/PD-L1抑制剂敏感,可通过多组学聚类鉴定。
●基因编辑优化:
○CRISPR-Cas9修饰ProliHHs,用于基因治疗(如OTC缺陷纠正)。
肝癌模型正从传统2D培养向更接近临床的3D类器官、人源化动物及AI整合分析方向发展。未来趋势包括:
●个性化模型:结合患者类器官与多组学数据,指导精准用药。
●动态监测:利用活体成像、微流控芯片技术实时追踪肿瘤演进。
●跨学科融合:AI、基因编辑与类器官技术的结合,加速新靶点发现和转化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咨询电话: 400-6988-095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