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模型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涵盖了从单细胞测序分析到类器官培养、3D肿瘤球体模型、数字孪生模拟以及微米级3D打印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以下是一些最新的肺癌模型研究进展:
●科学家利用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和机器学习构建了肿瘤干细胞预后模(TSCMS),能够精准预测肺腺癌(LUAD)患者的生存期和免疫治疗效果。该模型基于干性相关基因(如TAF10)和免疫微环境特征,在TCGA和GEO数据库中验证了其预测能力。
●另一项研究基于KCNK钾通道家族基因构建了肺腺癌预后模型,发现低风险组患者对免疫治疗更敏感。
●自组装类器官(PTC)培养基:无需依赖基质胶,可在48小时内形成肿瘤微球,包含肿瘤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等,高度还原肿瘤微环境。适用于肺癌、肠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研究。
●多物种类器官培养基:涵盖小鼠、猪、牛等不同物种的肺癌类器官培养,支持个性化药物筛选和肿瘤异质性研究。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3D肿瘤球体模型,来源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异种移植(PDX)组织,能够模拟T细胞浸润和免疫治疗反应。该模型在药物筛选和免疫疗法评估中表现出高度临床相关性。
●数字孪生细胞实验室:利用AI驱动的“细胞行为语法”,科学家可以模拟肺癌微环境中的细胞动态,如低氧条件下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增强。该技术可预测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的疗效,并优化个性化治疗方案。
●该技术能够以微米级精度构建定制化肿瘤模型,模拟肺癌的血管网络和免疫细胞分布,用于精准药物递送和疗效评估。
●基于DNA甲基化的EMRL模型可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复发风险,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随访和治疗策略。
●NKAPL基因被发现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抑制肺癌进展,其甲基化状态可作为潜在治疗靶点。
肺癌模型的研究正朝着高仿生、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结合单细胞测序、类器官、3D打印、AI模拟等技术,为肺癌的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强大工具。未来,数字孪生模型和微环境模拟可能进一步推动肺癌治疗的突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咨询电话: 400-6988-095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