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模型是研究胃癌发病机制、转移过程以及治疗策略的重要工具。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胃癌模型,包括自发性模型、基因工程模型、异种移植模型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胃癌模型及其特点:
●特点:CC036小鼠是一种自发性胃癌高发模型,首次由南京鼓楼医院团队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合作发现。该模型无需基因修饰,能自然发生胃癌,模拟人类胃癌的发展过程。
●机制:研究发现,CC036小鼠的胃癌易感性与Nfκb1基因位点显著相关,同时涉及炎症信号通路,与人类胃癌的生存率相关。
●应用:适用于研究胃炎-胃腺癌的序贯发生机制及靶向治疗方法的开发。
●INS-GAS小鼠:通过胃泌素过表达诱导胃癌,常用于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TFF1-/-小鼠:TFF1基因敲除导致胃腺瘤和胃癌,适用于研究免疫细胞浸润和炎症相关机制。
●Gp130757F/F小鼠:通过gp130基因突变促进胃癌发展,适用于研究IL-6/IL-11信号通路在胃癌中的作用。
●H/K-ATPase-IL-1β小鼠:通过IL-1β过表达诱导胃炎和胃癌,适用于研究炎症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
●裸鼠皮下移植模型:将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直接移植到裸鼠皮下,形成肿瘤,适用于个体化药物筛选。
●原位移植模型:将肿瘤组织移植到裸鼠胃壁,模拟胃癌的自然生长和转移过程,如BNX小鼠模型,具有高转移率(肝、肺、淋巴结转移)。
●转移模型:通过连续传代筛选高转移性肿瘤细胞,研究胃癌的侵袭和扩散机制。
●MKN-45-luc原位移植模型:利用荧光素酶标记的胃癌细胞系MKN-45,通过活体成像技术实时监测肿瘤生长和药物疗效。
●高转移性模型:如通过裸鼠腹股沟移植筛选出的高转移性胃癌模型,适用于研究胃癌的腹膜和内脏转移。
近年来,CLDN18.2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的热点,研究发现其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表达具有高度一致性,为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模型基础。
胃癌模型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标,如:
●发病机制研究:自发性或基因工程模型(如CC036、INS-GAS)。
●药物筛选:PDX模型或细胞系移植模型(如MKN-45)。
●转移机制研究:原位移植或高转移性模型(如BNX小鼠)。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咨询电话: 400-6988-095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