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模型,也称为中风模型,是在实验动物(最常见的是大鼠和小鼠)身上模拟人类脑卒中病理过程的实验工具。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人为可控的方式,再现人类脑卒中的两大主要类型——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的关键病理特征,从而用于研究发病机制、评估药物疗效和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下面我们分别从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模型来阐述其原理。
这是最常见和研究最深入的模型,因为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以上。其基本原理是阻断供应大脑的动脉血管,造成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能量衰竭乃至死亡。
当大脑动脉被阻断后,模型动物的大脑会经历与人类卒中极其相似的病理过程:
●能量衰竭: 血流中断导致氧气和葡萄糖供应断绝,ATP合成急剧减少。
●兴奋性毒性: 能量衰竭导致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大量释放,过度激活神经元上的NMDA受体和AMPA受体,引起钙离子内流。
●钙超载: 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急剧升高,激活一系列致命的酶(如蛋白酶、磷脂酶、核酸内切酶),破坏细胞结构。
●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缺血再灌注后会产生大量自由基,损伤细胞;同时小胶质细胞活化,炎症细胞浸润,释放炎症因子,加剧脑损伤。
●细胞死亡: 最终导致神经元通过坏死、凋亡、自噬等多种形式死亡,形成脑梗死灶。
根据阻断血管的方式不同,分为永久性缺血和暂时性缺血(可恢复血流,模拟溶栓后的再灌注损伤)。
a) 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 - 金标准
●原理: 大脑中动脉是人类和啮齿类动物最容易发生梗死的血管,其供血区(皮层和纹状体)是卒中的核心区域。通过阻塞MCA来模拟临床最常见的卒中类型。
●实现方法:
●线栓法 (Suture Method): 最常用的方法。将一根表面涂有硅胶的尼龙线从颈外动脉插入,经颈内动脉推进至大脑中动脉起始部,阻塞血流。一段时间后(如60/90分钟)拔出线栓,可实现再灌注。通过控制插入深度可以控制梗死体积。
●优点: 无需开颅,创伤相对小,可实现再灌注,重复性好。
●缺点: 对手术技巧要求高,可能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发症。
造模成功后,需要通过多种方法验证其成功性和严重程度: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评估动物的运动、感觉、平衡等行为学缺陷(如Longa评分、Bederson评分)。
●影像学检查:
●MRI (磁共振成像): T2WI可清晰显示梗死灶或血肿范围,DWI可在梗死后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改变。
●CT (计算机断层扫描): 对出血非常敏感,可快速检测血肿。
●组织学检查: 处死动物后取脑,进行切片染色(如TTC染色判断梗死区域,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总之,脑卒中模型的原理是在可控的条件下,精确复制人类卒中的起始病理事件(血管阻塞或破裂),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与临床相似的继发性病理级联反应,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咨询电话: 400-6988-095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