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RIRI)模型。
这是一个在基础医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疾病模型,主要用于模拟临床中常见的急性肾损伤(AKI)情况,如肾移植、部分肾切除手术、休克复苏等过程。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是指肾脏组织经历一段时间的血液供应中断(缺血),随后血液供应恢复(再灌注)时,组织损伤不仅没有恢复,反而加剧的病理过程。其核心矛盾在于:缺血缺氧导致细胞初始损伤,而再灌注过程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钙超载等机制,引发了更严重的二次损伤。
动物模型 是研究这一过程的核心工具,其中最常用的是大鼠和小鼠模型,因其成本低、遗传背景清晰、操作相对简便。
主要分为两大类:原位肾缺血再灌注 和 离体肾灌注。前者更为常用。
基本原理:通过手术方法暂时阻断一侧或双侧肾动脉,造成肾脏缺血,一段时间后松开血管夹恢复血流,从而建立模型。
手术步骤概要:
麻醉与准备:大鼠禁食(不禁水)后,使用戊巴比妥钠或异氟烷吸入麻醉。将其俯卧位固定,剃除背部毛发并消毒。
手术入路:于背部脊柱旁做一纵向切口(约1.5-2 cm),逐层分离肌肉组织,暴露肾窝。
分离肾动脉:用棉签轻轻分离肾脏周围的脂肪和组织,小心游离出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注意:要避免刺激神经和损伤输尿管。
阻断血流(缺血):用无创微动脉夹夹闭肾动脉。关键点:
单侧 vs 双侧:研究早期损伤机制常用双侧夹闭,对动物生命体征影响大,需严密监控;研究长期纤维化或代偿性增生常用单侧夹闭(并切除对侧肾,或保留对侧肾作为自身对照)。
缺血时间:通常为 30-45分钟。时间过短损伤不明显,过长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广泛坏死。缺血时间是最关键的操作变量之一。
再灌注:到达预定缺血时间后,迅速移除动脉夹,肉眼可见肾脏颜色由暗紫色恢复为鲜红色,表明再灌注成功。
关腹与复苏:确认肾脏血供恢复后,逐层缝合肌肉和皮肤切口。将大鼠置于保温垫上苏醒,并给予术后镇痛。
改良方法:
经腹入路:有时也采用腹部正中切口,更容易同时暴露双侧肾脏。
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在肾缺血之前,先对远端肢体(如后肢)进行短暂的缺血-再灌注循环,以研究其保护效应。
成功造模后,需要通过多层次的指标来验证和评估损伤程度。
血清肌酐(SCr) 和 血尿素氮(BUN):这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金标准。通常在再灌注后24小时或48小时达到峰值。
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典型损伤包括: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变性
刷状缘丢失
小管管型形成(透明管型、颗粒管型)
细胞坏死、凋亡和脱落
间质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
评分系统:通常采用Jablonski评分或类似的半定量评分系统对肾小管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氧化应激:检测MDA(丙二醛)含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GSH(谷胱甘肽)活性。
炎症因子:检测TNF-α, IL-1β, IL-6, ICAM-1等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
细胞凋亡:TUNEL染色检测凋亡细胞,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Caspase-3、Bax/Bcl-2等凋亡相关蛋白。
坏死性凋亡等其他死亡方式:检测RIPK1, RIPK3, MLKL等。
该模型主要用于:
机制研究:深入阐明IRI过程中氧化应激、炎症、细胞死亡(凋亡、坏死、焦亡等)之间的复杂网络和信号通路。
药物开发:筛选和评价具有肾脏保护潜力的新药或治疗策略(如各种抑制剂、抗氧化剂、干细胞治疗等)。
移植医学研究:模拟肾移植过程中的冷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优化器官保存液和灌注技术。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是一个经典、可靠且应用广泛的实验工具,它为我们理解急性肾损伤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和多角度的指标评估,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该模型不断推动肾脏保护领域的进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
咨询电话: 400-6988-095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