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中药复方发SCI很难?!且看本篇文章的研究套路!

发布时间:2023-04-12 浏览次数:397

近年来,国家在中药研究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中药复方研究”已成为科研热点和国自然基金重点扶持的领域。

v2-f01b948b3606732505a43d954f8d782d_r.jpg

图片来源:Pubmed

Pubmed显示,最近十几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文章数量猛然增加,去年已发表SCI18034篇,今年截至目前已发14099篇,已然成为目前大家追捧的研究热点。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标的作用特点,所以当前很多研究都利用组学或者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全面挖掘中药作用的分子网络。但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始终绕不开作用靶标和信号通路。其一,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后续实验中,仍需对信号通路和靶标进行验证。其二,中药作用靶点虽多,却也有主次之分,探究中药作用的主要机制仍是当今研究的主旋律。那么中药的信号通路研究实验该如何设计呢?小知通过今天的高分文献解读,为大家揭开中药复方信号研究的基本套路。

一、背景介绍

动脉粥样硬化现在是全世界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巨噬细胞来源的泡沫细胞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其受胆固醇摄取、细胞内代谢和外排的调节。PPARγ-LXRα-ABCA1/ABCG1通路在调节胆固醇外排中起重要作用,该通路可能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希望的靶点。然而,由于不良的全身效应,PPARγ激动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仍然具有挑战性。许多中医药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得到了很好的接受和应用。银杏通脉汤(YXTMD)已被应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数十年。然而,这一机制仍有待探讨。 2021年4月28日,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10.334)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Yin-xing-tong-mai decoction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 via activating PPARγ-LXRα-ABCA1/ABCG1 pathway”的文章,作者构建了ApoE-/-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验验证明确银杏通脉汤通过PPARγ-LXRα- ABCA1/ABCG1促进胆固醇外排,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效应成分。

二、结果分析

使用临床等效剂量的银杏通脉汤干预ApoE-/-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结果显示,银杏通脉汤不影响小鼠体重和食欲。肉眼观、油红O染色、HE染色均显示,银杏通脉汤显著减少模型鼠的动脉斑块数量、大小,增加斑块中胶原蛋白量。同时,银杏通脉汤不影响肝功能。


v2-714aca9c65b9a3da7bd6bdd423fd0aca_r.jpg

银杏通脉汤不影响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但减少模型鼠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银杏通脉汤可降低血清中IL-6、TNF-α等炎症介质的水平。通过免疫荧光显示,银杏通脉汤减少斑块中泡沫细胞的聚集,减少巨噬细胞脂肪储存能力,上调胆固醇外排转运体ABCA1 和ABCG1的表达。

细胞实验显示,银杏通脉汤不影响RAW264.7巨噬细胞的活力,但显著减少巨噬细胞的脂滴沉积,胞内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增加ABCA1 和ABCG1表达,下调炎症因子含量,且呈剂量依赖性。

v2-1ab5749c10c87042fbb4b88a04b1f3a2_r.jpg


转录组测序显示,银杏通脉汤作用后,PPARγ基因表达显著增强。基于PPARγ对LXRα-ABCA1/ABCG1介导的胆固醇外排的调控作用,作者选择了PPARγ进行验证。RT-PCR验证了测序结果。利用动物试验,PPARγ蛋白在斑块中的的表达在银杏通脉汤作用后显著上调。细胞实验也显示,PPARγ和EXRα在银杏通脉汤作用后显著上调。

在体外实验中,采用慢病毒敲减PPARγ。银杏通脉汤作用组的PPARγ, LXRα, ABCA1, 和 ABCG1表达显著减少,胆固醇外排减少,胞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增加,炎症因子分泌增加,表明,银杏通脉汤通过活化PPARγ抑制炎症,促进胆固醇外排。

通过HPLC-MS检测银杏通脉汤中的成分,鉴定出243个。通过Pubchem数据库检索可能作用于PPARγ的潜在有效成分,得到20个可能成分。通过分子对接发现,20个成分中,金雀异黄素、绿原酸和儿茶素与PPARγ具有佳的结合能力。可能是作用于PPARγ的主要成分。


三、总结套路

通过分析,本文的研究套路可以分为四步:

第一步:动物实验验证疗效

第二步:转录组学筛选机制

第三步:细胞实验中,抑制/敲减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验证信号通路

第四步:网络药理学/成分检测结合分子对接揭示成分靶标互作

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病的基础,是中医学的核心,很多名方古方,经过上千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其疗效得到了医生和病人的广泛认可。然而,在高质量的SCI杂志中关于中药复方的机理与临床观察相关研究报道均屈指可数。主要原因可能是:1. SCI科学体系的基础是要求可重复性,中医复方制剂的标准化成为主要门槛。只有在药物配比与药用成分的提取做到标准化,才能具备发表SCI文章的前提。2. 中药多靶点的特点与机理的复杂性,是制约中药复方开展深入研究又一瓶颈。需要采取广泛认可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合理分析,既需符合现代科学的基本认知,又要兼顾了中药机理的复杂性与系统性。3. 信号通路是大多数药物机理研究的主要抓手,中药复方对实体组织和细胞的信号通路调控具有一定复杂性。本篇文章研究逻辑清楚,将复方-成分-靶标-通路-效应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另外动物与细胞实验相结合,动物看疗效,细胞做机制,降低了实验难度;同时,作者关注到了药物的毒性,也让审稿人信服。本文理论依据充分,数据广泛也具有针对性,符合SCI科学体系的基本逻辑。当然,不足之处也有,比如, 在细胞实验中,如果选择原代细胞会让结果更加可靠,成分-靶点之间的互作在分子对接之后,还可以通过实验确证相互作用,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这也是发表更高分文章所必备的。

文章来源网络,若有侵权及时联系

推荐新闻

400-6988-095